彭德怀不顾警卫员阻拦,硬闯主席卧室,主席被惊醒后说了一句话
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在延安见到彭德怀时,曾题诗赠送:“爽直将军贵姓彭,志如铁石气如鲸。三军一致称模范,粗布征衣半老兵。”这首诗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彭德怀戎马一生的真实写照。他曾说:“一旦国家有难,或者哪里的仗最难打,哪里的路最难走,哪里最困难,我就到哪里去。”这句话展现了他对国家的深沉忠诚,以及他无畏的革命精神。 在中国共产党最困难、最危急的时刻,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遭遇杀戮时,彭德怀身为国民党团长,却通过大革命的失败,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。他向李灿等救贫会的朋友表达了自己的决心:“走共产党的路,决不回头,这主意早就打定了。”他毅然决然地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,并在1928年初得到批准。 在入党仪式上,彭德怀庄严宣誓:“愿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,牺牲一切,必要时献出自己的生命。”他充满信心地对支部的党员说:“共产党是杀不完的,我们这里不是又加了一股吗?”彭德怀在战争年代始终与战士们同甘共苦,他曾坦言:“我彭德怀参加共产党,党给我唯一的‘特权’,就是带头吃苦。” 1950年10月,朝鲜战争爆发,美国拼凑的所谓“联合国军”将战火烧至中朝边境,严重威胁到新中国的安全。那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,战后重建尚在进行中,匪患未完全清除,民生困苦,百废待兴。在是否出兵援朝的问题上,彭德怀坚定支持毛泽东的“唇亡齿寒”论,他明确表示:“出兵援朝是必要的,打烂了,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。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,它要发动侵略战争,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。”
1951年的深秋,北京城笼罩在深沉的夜色之中,毛主席的住所灯火已经熄灭。这座房子在白天总是异常忙碌,各种会议、文件、电报往来不断。但此刻,连守门的警卫员都放轻了呼吸,生怕打扰了里面难得的休息时光。 就在警卫员们例行交接班的时候,远处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。脚步声越来越近,映入警卫员眼帘的是一位身着军装的将军——正是从朝鲜战场归来的彭德怀元帅。按照惯例,他们委婉地表示主席刚刚入睡,建议彭德怀稍作休息,等到天亮再做汇报。但对彭德怀来说,前线战事刻不容缓,每一分每一秒都关系着战场上将士们的生死。 "让开!这是前线急事,不能耽搁!"彭德怀的声音虽然不大,但语气坚决。警卫员们面面相觑,他们深知职责所在,但面对彭德怀的坚持,一时也难以应对。就在这短暂的僵持中,彭德怀已经大步流星地走向了主席的卧室。 卧室的门被推开,发出轻微的响动。屋内的主席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惊醒。当他看清是彭德怀时,脸上没有丝毫不悦。彭德怀快步走到床前,开门见山地汇报起前线情况。他的话语简洁有力,将战场上的关键问题一一道来。 主席静静地听完汇报,脸上露出了一丝会意的微笑。他对彭德怀说的那句话,后来成为了一段佳话:"也只有你彭德怀敢在我睡觉的时候闯进来说事情。" 1927年5月,彭德怀率领湘军一个营进攻驻防在长江边的川军杨森部。当时正值长江涨水期,彭德怀经过细致观察后认为,“趁大水渡江强攻,出敌不意,虽看似危险,但实际上并不危险。”他决定趁黄昏时分,在江面最宽的地方实施强渡,结果敌军果然毫无防备,彭德怀的部队一举打破了敌人防线。 1929年2月,彭德怀率红5军一部200余人,在莲塘休整时遭遇了驻扎于都的敌军刘士毅旅的进攻。彭德怀决定避实击虚,绕过敌军主力,奔袭兵力空虚的于都城。红军长途行军140里,夜半到达后攀城发起进攻,最终全歼守敌600余人。 1933年6月,杨尚昆调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,年底又前往主力红军第三军团担任政治委员。多年后,杨尚昆第一次回忆起与彭德怀见面的情景,依然记忆犹新。作为赫赫有名的军团长,彭德怀的穿着与普通战士无异:军帽、军装都已褪色,裤子上还打了补丁,腿上的绑带却扎得很整齐,展现出他长期在军队中生活的风范。 杨尚昆回忆,当他踏进军团指挥部时,彭德怀立刻迎上前紧握住他的双手,热情地说:“你来了,我很高兴。我们齐心合力干吧!”杨尚昆表示自己对于带兵打仗经验不足,彭德怀则诚恳地回应道:“我年纪比你大,但文化不高,参加革命比较晚,今后互相帮助,遇到事情多多商量。”两人始终保持着对革命的忠诚,互相尊重,彼此毫无芥蒂,配合默契。 1947年3月初,国民党军队胡宗南等部20多万人发动对陕甘宁解放区的大规模进攻,而彭德怀仅率领2万余人指挥陕北部队及后勤机关,与敌军展开较量。在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后,毛泽东提出的“蘑菇战术”得到了实际运用,即拖疲敌人并伺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。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,彭德怀成功地在青化砭、羊马河和蟠龙镇三战三捷,又在沙家店歼灭敌军两个旅,挫败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,扭转了西北战局,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。